1. <ul id="i9x8q"><meter id="i9x8q"></meter></ul>

          <blockquote id="i9x8q"><th id="i9x8q"></th></blockquote>
        <strike id="i9x8q"></strike>

        <dd id="i9x8q"></dd>

        <thead id="i9x8q"></thead>
        登錄關(guān)注
        消息
        問醫(yī)生 找醫(yī)院 查疾病 找醫(yī)生 藥品通 快應(yīng)用
        首頁 >中藥 > 正文

        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2024-02-02 23:03:29來源:南陽健康網(wǎng)閱讀數(shù):0
        核心提示:三七:甘、微苦,溫。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剌痛,跌撲腫痛。注意:孕婦慎用。

        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中國藥典》

        藥材基源: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F. H. Chen的干燥根。秋季花開前采挖,洗凈,分開主根、支根及莖基,干燥。支根習(xí)稱“筋條”,莖基習(xí)稱“剪口”。

        漢語拼音:Sān Qī

        性狀鑒別:(1)本品粉末灰黃色。淀粉粒甚多,單粒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4~30μm;復(fù)粒由2~10 余分粒組成。樹脂道碎片含黃色分泌物。梯紋、網(wǎng)紋及螺紋導(dǎo)管直徑15~55μm。草酸鈣簇晶少見,直徑50~80μm。

        性味:甘、微苦,溫。

        用法用量:3~9g;研粉吞服,一次1~3g。外用適量。

        功效與作用:散瘀止血,消腫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胸腹剌痛,跌撲腫痛。

        歸經(jīng):歸肝、胃經(jīng)。

        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

        性狀: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xù)的縱皺紋及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zhì)堅實,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苦回甜。筋條呈圓柱形,長2~6cm,上端直徑約0.8cm,下端直徑約0.3cm。剪口呈不規(guī)則的皺縮塊狀及條狀,表面有數(shù)個明顯的莖痕及環(huán)紋,斷面中心灰白色,邊緣灰色。

        炮制:三七粉:取三七,洗凈,干燥,碾細(xì)粉。

        注意:孕婦慎用。

        《全國中草藥匯編》

        別名:田七、滇七、參三七、漢三七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三七Panax pseudoginseng Wall. var. notoginseng (Burk.) Hoo et Tseng [P. sanchi Hoo]的塊根,其花亦入藥。

        化學(xué)成分:塊根含三七皂甙A(arasaponin A,C30H52O10)、三七皂甙B(arasaponin B,C23H38O10),二者水解后分別生成皂甙元A,皂甙元B及一分子葡萄糖。又近舉報導(dǎo),含有五種三萜皂甙,其甙元為人參二醇及人參三醇等。三七塊根除含有皂甙外,尚含有生物堿和黃酮甙。三七葉含皂甙,水解后其皂甙元以人參二醇較多,可明顯檢出有齊墩果酸,但人參三醇含量極少。

        漢語拼音:Sān Qī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狀莖(蘆頭)短,具有老莖殘留痕跡;主根粗壯肉質(zhì),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長約2~5厘米,直徑約1~3厘米,有分枝和多數(shù)支根,表面棕黃色或暗褐色,具疣狀凸起及橫向皮孔。莖直立,單生,不分枝,近于圓柱形,有縱條文。掌狀復(fù)葉3~6片輪生莖頂,具長柄;小葉通常5~7片,膜質(zhì),基部一對較小,橢圓倒卵形或長圓披針形,長5~15厘米,寬1~5厘米,先端長漸尖或漸尖,基部近圓形而偏斜或?qū)捫ㄐ?,下延,邊緣具?xì)密鋸齒,兩面脈上有剛毛。夏季開淡黃綠色花,傘形花序單生于莖頂葉叢中,總花梗長達(dá)30厘米;

        資源分布:生于山坡叢林下。分布于廣西西南部、云南東南部,一般為栽培;江西、湖北及其它省近年也有栽培。

        性味:塊根:甘、味苦,溫。
        花:甘,涼。

        用法用量:塊根:1~3錢,研末用白開水送服。不宜入煎劑。
        花:適量,開水沖泡當(dāng)茶飲。

        功效與作用:塊根:活血祛淤,止血,消腫止痛。用于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產(chǎn)后血瘀腹痛,跌打損傷。
        花:清熱,平肝,降壓。用于急性咽喉炎,頭昏,目眩,耳鳴。

        附方:1、吐血,衄血,大、小便出血:三七1錢,花蕊石、血余炭各0.5錢,研末分4次吞服,每日2次。
        2、跌打損傷:三七1~2錢,磨甜酒內(nèi)服,或研末內(nèi)服。
        3、急性壞死性節(jié)段性小腸炎:三七研末,每服3分,每日3次。一般服2日后腹痛減輕,4~5日后腸蠕動恢復(fù),7日左右腸梗阻解除,10日基本痊愈。繼續(xù)服至15日以鞏固療效。
        4、消化性潰瘍(瘀痛型):三七0.5~1錢,研粉吞服,當(dāng)歸、桃仁、延胡索、赤芍、失笑散各3錢,乳香、沒藥各1錢。(此型可能為穿透性潰瘍。)

        炮制:開花前采收3年以上的鮮三七,去莖葉泥土,摘下蘆頭、側(cè)根、須根,分開大小,曬至六、七成干時,用谷殼摻和,邊曬邊搓揉,使其體質(zhì)結(jié)實,再曬至足干。

        《中藥大辭典》

        別名:山漆、金不換(《綱目》),血參(《醫(yī)林纂要》),參三七(《本草便讀》),田三七、田漆(《偽藥條辨》),田七(《嶺南采藥錄》)。

        藥材基源:為五茄科植物人參三七的根。夏末、秋初開花前、或冬季種子成熟后采收。選生3~7年以上者,挖取根部,去凈泥土,剪除細(xì)根及莖基,曬至半干,反復(fù)搓揉,然后曬干。再置容器內(nèi),加入蠟塊,反復(fù)振蕩,使表面光亮呈棕黑色。本品以夏、秋采者,充實飽滿,品質(zhì)較佳,稱為"春七";冬采者,形瘦皺縮,質(zhì)量較差,稱為"冬七"。其剪下的粗支根,稱為"筋條";較細(xì)者為"剪口三七";最細(xì)者為"絨根"。

        漢語拼音:Sān Qī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30~60厘米。根莖短,具有老莖殘留痕跡;根粗壯肉質(zhì),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長約2~5厘米,直徑約1~3厘米,有數(shù)條支根,外皮黃綠色至棕黃色。莖直立,近于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帶多數(shù)紫色細(xì)縱條紋。掌狀復(fù)葉,3~4枚輪生于莖端;葉柄細(xì)長,表面無毛;小葉3~7枚;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約5~14厘米,寬2~5厘米,中央數(shù)片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長尖,基部近圓形或兩側(cè)不相稱,邊緣有細(xì)鋸齒,齒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脈有細(xì)刺毛,有時兩面均近于無毛;具小葉柄??偦ü那o端葉柄中央抽出,直立,長20~30厘米;傘形花序單獨頂生,直徑約3厘米;花多數(shù),兩性,有時單性花和兩性花共存;小花梗細(xì)短,基部具有鱗片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通常5齒裂;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黃綠色;雄蕊5,花藥橢圓形,藥背著生,內(nèi)向縱裂,花絲線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基部合生,花盤平坦或微凹。核果漿果狀,近于腎形,長約6~9毫米;嫩時綠色.熟時紅色。種子1~3顆,球形,種皮白色?;ㄆ?~8月。果期8~10月。

        資源分布:栽培或野生于山坡林陰下。主要栽培于云南、廣西;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有野生。主產(chǎn)云南、廣西等地。

        性味:甘微苦,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研末,0.5~1錢。外用:磨汁涂、研末撒或調(diào)敷。

        功效與作用:①治療心絞痛

        歸經(jīng):入肝、胃、大腸經(jīng)。

        出處:《綱目》

        附方:①治吐血,衄血:山漆一錢,自嚼,米湯送下。(《瀕湖集簡方》)

        性狀:干燥的根,呈不規(guī)則類圓柱形或紡錘形,長約3~5厘米,直徑約0.3~3厘米,頂端有根莖殘基。外表灰黃色或棕黑色,有光澤,具斷續(xù)的縱皺紋,及橫向隆起之皮孔,并有支根的斷痕。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木部與皮部常分離,皮部黃色、灰色或棕黑色,本部角質(zhì)光滑,有放射狀紋理。氣微,味先苦而后微甜。以個大堅實、體重皮細(xì)、斷面棕黑色、無裂痕者為佳。

        炮制:揀盡雜質(zhì),搗碎,研末或潤透切片曬干。三七粉 取三七,洗凈,干燥,碾細(xì)粉。

        注意:孕婦忌服。

        《中華本草》

        別名:山漆、金不換、血參、人參三七;佛手山漆山漆;參三七;田七;滇三七[盤龍七

        英文名:Sanch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 ex C.Chow [P.pseudo-ginseng Wall. Vart. Notoginseng (Burk.) Hoo et Tseng]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

        采收和儲藏:一般種植4年收獲,8-9月收獲的稱春七,質(zhì)量好,產(chǎn)量高,11月收獲的稱冬七,質(zhì)量差,產(chǎn)是低。挖起的塊根,洗凈泥土,按大小放置,日曬或火烘(36-38℃)2-3d,約六成干時,將支根,須根,根莖分別剪下,再分別進(jìn)行日曬或火烘2-3d,進(jìn)行揉搓或放入轉(zhuǎn)筒中滾動,使其互相摩擦,拿出再曬或烘,反復(fù)4-5次,最后1次可加些龍須草或青小豆,直至塊根光滑圓整,干透即得。

        化學(xué)成分:三七中含有多種達(dá)瑪烷型四環(huán)三萜皂甙的活性成分。從根中分得人參皂甙(ginsenoside-Rb1、Rb、-Re、-Rg1、-Rg2、-Rh1,20-O-葡萄糖人參皂甙Rf(20-O-glucoginsenosideRf),三七皂甙(notoginsenoside)-R1、-R2、-R3、-R4、-R6、-R7,絞股蘭甙(gypenoside)XVII[1-5];從塊狀根莖中分得:人參皂甙-Rb1、-Rb2、-Rd、-Re、-Rg1和三七皂甙R1[4];從絨根中分得:人參皂甙-Rb1、Rg1、Rh1和達(dá)瑪-20(22)-3β,12β,25-三醇-6-O-β-D-吡喃葡萄糖甙[dannar-20(22)-ene-3β,12β,25-TCMLIBio 1-6-O-β-D-glucopyranoside][6,7]等;從蘆頭中分得:人參皂甙Rb1、Rd、Re、Rg1、Rh1,三七皂甙R1、R4[8]。又從根的水深性部分中分得止血有效成分田七氨酸(dencichine),又稱三七素,為一種特殊氨基酸,其結(jié)構(gòu)為β-N-草酰基-D-α-β-二氨基丙酸(β-N-oxalo-D-αβ-diaminopropionic acid),谷氨酸(glutamic acid),精氨酸(arginine),賴氨酸(lysine),亮氨酸(leucine)等16種氨基酸,其中7種為人體必需的,總氨基酸的平均含量為7.73%[10]。根還含抗癌多炔成分:人參炔三醇(panaxyTCMLIBiol)[5]。

        漢語拼音:Sān Qī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達(dá)30-60cm。根莖短,具有老莖殘留痕跡;根粗壯肉質(zhì),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長約2-5cm,直徑約1-3cm,有數(shù)條支根,外皮黃綠色至棕黃色。莖直立,近于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帶多數(shù)紫色細(xì)縱條紋。掌伏復(fù)葉,3-4枚輪生于莖端;葉柄細(xì)長,表面無毛;小葉3-7枚;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約5-14cm,寬2-5cm,中央數(shù)片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長尖,基部近圓形或兩側(cè)不相稱,邊緣有細(xì)鋸齒,齒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脈有細(xì)刺毛,有時兩面均近于無毛;具小葉柄??偦ü那o端葉柄中央抽出,直立,長20-30cm;傘形花序單獨頂生,直徑約3cm;花多數(shù),兩性,有時單性花和兩性花共存;小花梗細(xì)短,基部具有鱗片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通常5齒裂;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黃綠色;雄蕊5,花藥橢圓形,藥背著生,內(nèi)向縱裂,花絲線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住2枚,基部合生,花盤平坦或微凹。核果漿果狀,近于腎形,長約6-9mm;嫩時綠色。熟時紅色,種子1-3顆,球形,種皮白色?;ㄆ?-8月。果期8-10月。

        生態(tài)環(huán)境:野生于山坡叢林下,今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腳斜披、土丘緩坡上或人工蔭棚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野生者已少見,多為栽培。

        性狀鑒別:性狀鑒別 根呈類圓錐形、紡錘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黃至棕黑色,具蠟樣光澤,頂部有根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側(cè)面有斷續(xù)的縱皺及支根斷痕。體重,質(zhì)堅實,擊啐后皮部與木部常分離;橫斷面灰綠、黃綠或灰白色,皮部有細(xì)小棕色脂道斑點,中心微顯放射狀紋理。氣微,味苦,微涼而后回甜。
        以體重,質(zhì)堅,表面光滑、斷面色灰綠或綠者為佳。取濾液數(shù)滴點于濾紙上,干后置紫外光燈(365nm)下一下觀察,顯淡藍(lán)色熒光,滴加硼酸飽和的丙酮溶液與10%枸椽酸溶液各1滴,干后,置紫外光燈下觀察,有強(qiáng)

        性味:味甘;微苦;性濕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研末,1-3g;或入丸、散。外用:適理,磨汁涂;或研末調(diào)敷。

        功效與作用:止血;散血;定痛。主跌撲瘀腫,胸痹絞痛,癥瘕;血瘀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陰腹痛;瘡癰腫痛

        各家論述:1.《綱目》:三七,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產(chǎn)后服亦良。大抵此藥氣味溫甘微苦,乃陽明、厥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病,與麒麟竭、紫礦相同。......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傷,跌撲杖瘡,血出不止者,嚼爛涂,或為末摻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經(jīng)水不止,產(chǎn)后惡血不下,血運(yùn),血痛,赤目,癰腫,虎咬,蛇傷諸病。
        2.《本草新編》:三七根,止血之神藥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用亦效,加入

        用藥禁忌:孕婦忌服。

        歸經(jīng):歸肝;胃;心;肺;大腸經(jīng)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類圓錐形、紡錘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黃至棕黑色,具蠟樣光澤,頂部有根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側(cè)面有斷續(xù)的縱皺及支根斷痕。體重,質(zhì)堅實,擊啐后皮部與木部常分離;橫斷面灰綠、黃綠或灰白色,皮部有細(xì)小棕色脂道斑點,中心微顯放射狀紋理。氣微,味苦,微涼而后回甜。

        炮制:揀盡雜質(zhì),搗碎,研末或潤切片曬干。

        注意:孕婦忌服。

        責(zé)任編輯:葉子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bhline@163.com

        上一篇:當(dāng)歸

        下一篇:八大宛藥之山茱萸

        熱文一周熱點
        AV无码免费一区=区,中文字母av无码专区,国产精品chinese,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1. <ul id="i9x8q"><meter id="i9x8q"></meter></ul>

              <blockquote id="i9x8q"><th id="i9x8q"></th></blockquote>
            <strike id="i9x8q"></strike>

            <dd id="i9x8q"></dd>

            <thead id="i9x8q"></t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