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 Prunella vulgaris Linnaeus 的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匍匐,節(jié)上生須根。莖高20~30cm,被稀疏的糙毛或近無毛。葉對生,紙質(zhì),卵狀長圓形,或卵圓形,邊緣具不明顯的波狀淺齒或近全緣;具柄。輪傘花序緊密排列成密集的穗狀花序,頂生;花冠紫色,藍紫色或紅紫色,冠檐上唇近圓形,龍骨狀,無毛;下唇三裂,中裂片較大,先端具流蘇狀小裂片。小堅果黃褐色,長圓狀卵形,微具溝紋?;ㄆ?~6月,果期7~10月。
生于潮濕荒坡、林緣、路旁、水邊。
味辛、苦,性寒。歸肝、膽經(jīng)。具清肝瀉火,明目,散結(jié)消腫之功。用于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疬,癭瘤,乳癰,乳癖,乳房脹痛。
果穗含熊果酸、齊墩果酸、熊果酸及齊墩果酸為主要苷元的皂苷、胡蘿卜苷、β-香樹脂醇和它的二十四烷酸、二十六烷酸、二十八烷酸及三十烷酸的酯?;ㄋ牒碥铡Ⅶ焚|(zhì)、蕓香苷、金絲桃苷、順式和反式咖啡酸、水溶性無機鹽(主要為鉀鹽)、樹脂、苦味質(zhì)、維生素1、維生素C、維生素K、胡蘿卜素、揮發(fā)油、生物堿、飛燕草素、矢車菊素的花色苷、右旋樟腦、右旋小茴香酮、熊果酸等。莖、葉、穗均具有降壓、降血糖和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本種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收載于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是傳統(tǒng)的清熱藥。其應(yīng)用較廣。在民間還作為菜蔬直接食用或煲湯食用,在廣東將其作為涼茶飲用。近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夏枯草皂苷具有明顯抗艾滋病毒作用,并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
責任編輯:葉子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bhlin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