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對癥遺傳病 第一例基因治療來得晚了些
今日視點
12月19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準第一例基因療法治療遺傳性疾病。相較于此前獲批的癌癥基因療法——美國8月和10月批準的兩種CAR—T細胞免疫療法,此次針對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雖然早在理論上被證實可行,但在實踐中卻慢了一步。
12月22日,我國食藥監(jiān)總局(CFDA)發(fā)布了《細胞治療產(chǎn)品研究與評價技術(shù)指導原則(試行)》,所以,美國批準的這兩種分別用于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成人大B細胞淋巴瘤的CAR—T細胞免疫療法,將有望在我國獲批進入臨床。但“指導原則”適用范圍中不包括對人體實施直接基因改造的基因治療,這類治療的獲批在我國會更晚一些。
需求迫切:
直擊基因缺陷的治療,沒有藥物可替代
“基因治療是通過修飾、補充、校訂,改變?nèi)毕莼蚧蚱涔δ芤赃_到治療目的。”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干細胞及轉(zhuǎn)化研究”重點專項專家組副組長王小寧說。
CAR—T細胞免疫療法是將T細胞在體外進行基因修飾后再注入人體內(nèi),用于消滅癌細胞。而此次批準的療法針對萊伯先天性黑蒙癥,是由RPE65基因異常引起的先天視力缺陷,致使患者中年時失明。該療法通過腺相關(guān)病毒(AAV)載體將患者缺失的RPE65基因帶進19號染色體中,讓缺陷的基因獲得修補。相比之下,前者以細胞做“中介”,后者則直擊基因缺陷。
“基因缺陷的遺傳病,是沒有藥物可以治療的。”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生物治療中心主任錢程說,治療遺傳病,最根本的方法是糾正突變的基因,恢復喪失的細胞、器官或組織功能。
難度很大:
精準修復要求更高,近年取得突破性進展
要將一個基因插入到一個堿基對數(shù)量龐大的基因組中,精確度和困難程度不亞于從太空向“地面存錢罐”里扔錢。“精確修復意味著高安全性。”清華大學教授董忠軍說,“精確不僅僅意味著不脫靶,還包括適度適量。在非缺損位置的修復,可能導致未知的開關(guān)被打開,本來缺乏的東西成倍增加,對機體也是損傷。”
“我們會有巧妙的設(shè)計把目標基因引導到指定位置,將脫靶、插入激活等可能性降到最低。”董忠軍說,未來的生物治療還將引入“自我毀滅”機制,當機體不需要的時候,這些外來的治療因子將自行消失。
“近年來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臨床上展示出非常好的療效,很多患者得到成功治愈。”錢程贊同近期生物醫(yī)學領(lǐng)域的進展,他說,這就是為什么這類技術(shù)獲得了頻繁的批準。
推動乏力:
從技術(shù)到產(chǎn)品,稍顯冷門
FDA于8月底批準的CAR-T細胞免疫療法,被認為是針對癌癥的有效療法,與之相比,新批準的遺傳病基因療法在研究和臨床應(yīng)用上都稍顯冷門。
“對單個或多個基因缺失的彌補,效率并不高,”董忠軍說,“從理論上講,個體的缺陷細胞并不會被全部治愈。”
此次被批準的療法將直接向患者視網(wǎng)膜細胞注射RPE65基因的正常拷貝,“可能讓部分細胞恢復正常,產(chǎn)生足夠的蛋白,患者就能夠重見光明”,董忠軍說,但是這種細胞恢復正常的比例在部分其他遺傳性疾病中,并不奏效。
此外,遺傳病基因療法即使在技術(shù)上取得了治療進展,市場需求也可能并不強勁。“和癌癥患者相比,有些基因缺陷性遺傳疾病患者的數(shù)量很少。”董忠軍說,病例少,幾百萬人中才有一個,可以被認為是罕見病。
董忠軍團隊此前針對造血干細胞的免疫缺陷進行了基因修補的科研探索,但他認為落地前景并不樂觀,他說:“科學研究可以,但是目前很難被批準上市。”
除了缺少完善的市場準入制度,董忠軍認為,市場需求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產(chǎn)業(yè)上沒有很強的動力推進,”董忠軍說,“如果沒有獲利的預(yù)期,很難獲得足夠資金來開發(fā)產(chǎn)品。”(科技日報北京12月25日電)
責任編輯:劉東麗
歡迎投稿,投稿郵箱:nyhhshys@163.com。凡是原創(chuàng)投稿一經(jīng)采用,除在南陽健康網(wǎng)發(fā)布外,同時同步到今日頭條,騰訊網(wǎng)、新浪網(wǎng)、網(wǎng)易網(wǎng)、搜狐網(wǎng)、東方頭條、趣頭條、鳳凰網(wǎng)及公眾微信“南陽衛(wèi)生健康”。